首页

深圳倾城女主黄金

时间:2025-05-23 05:20:35 作者:卖二手书的年轻人:把热爱变成营生 浏览量:71708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为完整准确、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组织编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

  笔者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特色及其教育意义》一文中,指出该教材的特色明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专业性与通识性相统一、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并认为该教材的出版,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五个认同”,有利于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的角度,分析该教材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用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统领和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近几年来,民族学界部分学者先后在不同的场合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必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或“中华民族学”等,才能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民族学学科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2023年2月,中央统战部等四部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国家民委党组2024年2月也在《求是》发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一文,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加快民族类学科调整”,“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编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指示精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和理论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等作了全面的研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作了科学的阐释。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除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教育意义之外,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学学科建设。

  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因为该教材做到了“四个第一”:一是第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编教材;二是第一部科学阐释中华民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材;三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教材;四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历史观的专著。本文就这些问题作简要分析和阐述。

  一、第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编教材

  近几年来,学术界虽然也出版了几本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专著,但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第一部教育部统编教材。教材立意高远、主线突出、特色鲜明,是一本里程碑式的教材,对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具有开创性、先导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还是民族教育工作的主线。必须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强化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使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该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是一本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公共课教材,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方法体系的重要成果。

  二、第一部科学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材

  中央四部委的《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必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深化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内涵外延的研究”。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基础性问题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要素,也是编好教材的关键一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科学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教材第一章科学阐释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一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科学阐释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使读者明确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念”科学阐释了“十二个必须”、“四个共同”“四个与共”“四对关系”。这些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理念。不仅本科生需要了解,教学和科研人员及民族地区干部也必须熟悉。第三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系统论述了三个理论渊源,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二是中华大一统历史传统,三是“两个结合”。第四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

  关于中华民族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民族学界长期以来未达成共识。该教材提出关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纠正和消除民族学界各种错误思潮提供了根据。

  例如,关于中华民族的概念问题,民族学界不少学者都定义为“56个民族的总称”。这一定义是不科学的,一是把历史上的各民族排除在外,二是把香港和澳门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排除在外,三是把海外华人排除在外。该教材首先界定中华民族的概念,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在这一民族实体里,各族同胞已结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所有成员都已具有高层次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各族同胞尽管具有不同的民族称谓,但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共享着最重要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笔者认为,这一概念是科学的、准确的。

  再如,关于中华民族的性质问题,学术界曾存在多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一是认为中华民族不是实体,56个民族才是实体;二是认为“中华民族”是指汉族;三是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虚拟身份,是想象的共同体。该教材强调中华民族是实体,指出:“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代中国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中国悠久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中华民族’的概念明确出现在近代,仅有一百多年历史,但是作为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已经存在发展了数千年,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据上,该教材科学阐释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消除学术界的错误思潮提供了根据。

  三、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教材

  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关于中华民族的著作或教材,学术界已经出版了数十本。早在20世纪上半叶便出版了关于中华民族史的著作多部。例如,常乃德于1926年出版《中国史鸟瞰》第1册《中华民族之构成及其发展》。1928年,他在《中华民族之构成及其发展》的基础上修改成《中华民族小史》,由上海爱文书局出版。此书是中华民族史的开山之作。20世纪30—40年代,中华民族史的研究形成一股热潮,出版了不少专著。如曹松叶的《中华人民史》(1933 年)、郭维屏的《中华民族发展史》(1936年)、李广平的《中华民族发展史》(1941 年)、张旭光的《中华民族发展史纲》(1942年)、李震同的《中华民族的来源》(1942年)、马精武的《中华民族的形成》(1942年)、俞剑华的《中华民族史》(1944 年)、臧渤鲸的《中华民族新论》(1945年)等。

  20世纪50—90年代,大陆出版界未见有专论中华民族的学术著作出版。进入21世纪后,出版了几部关于中华民族史的专著。如萧君和主编的《中华民族史》(上下册,2001年)、田晓岫的《中华民族发展史》(2001年)、尤中的《中华民族发展史》(3卷本,2007),徐杰舜主编的《中华民族史记》(6卷本,2014年)等。

  纵观已出版的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专著或教材,有的从个别性的角度探讨历史上各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变迁,有的则从王朝史、国家史的角度阐述各民族的历史变迁,未见有从整体性的角度探讨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其规律的专著。《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全面论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专著。从第三讲起至第十五讲,从整体性、规律性的角度系统探讨,如第三讲“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第四讲“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第五讲“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第七讲“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第八讲“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第九讲“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第十讲“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巩固壮大”、第十一讲“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第十二讲“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第十四讲“新中国与中华民族新纪元”、第十五讲“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书结构严谨,分析深入,全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历史、现在和未来,综合归纳了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发展的变迁规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四、第一部系统阐释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并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编者在第二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并以大量的史料对此加以说明,指出在“中国历史上,既有漫长的统一时期,也有时间不短的分裂时期。统一时期,族群大融合固然不断走向深化;分裂时期,族群大融合也从未停止,甚至范围更广。每一次分裂后的重新统一,总能在更广的基础上进行更深的融合。伴随着从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大一统国家的演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在更深与更广的不断交替中发展前行”。此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指出,共同性的增多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特征。这些共同性包括政治共同性、经济共同性、文化共同性和社会共同性等。中国历史上各族群互动频繁,迁徙不息,其结果一方面是导致各族群之间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形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的整体。中华民族5000年的民族发展史,其中重要的一种大趋势就是由松散到紧密、由可分到不可分、由多元到一体的不断交融的过程。每一轮的族群大互动、大融合,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形的上升。每一次大融合过后,中华民族的结构越来越紧密,民族关系越来越和谐,文化的共同性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整体文明素质越来越高。

  该教材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科书,有利于树立本科生和读者科学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有利于增强本科生和读者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认同。

  总的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出版,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教育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教材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因为它是第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编教材,是第一部科学阐释中华民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材,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教材,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材。该教材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成果,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星亮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研究”〔2023YZD055〕资助)

【编辑:刘欢】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山西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预计到年底拉动消费300亿元

去年以来,5G-A(5G-Advanced,也称5.5G)热度不断攀升。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5G-A更是站在舞台中央,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表示,“5G-A在标准、技术、终端生态等方面日趋成熟,2024年将正式开启商用。”

财政部:今年中央财政已下达就业补助667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说,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解释好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等法律的出台背景和执行情况,回应一些海外媒体的不实报道,解除外资企业疑虑。

央行重磅政策落地!房地产金融“新五条”、稳定A股新工具都来了

会议审议通过《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强调要聚焦重点领域推进节能降碳,将其与扩大有效投资、老旧小区改造、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结合起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更好发挥节能降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立足国情实际,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把握工作力度和节奏,保障好高质量发展的能源需求。

辽宁省政府原副省长、省公安厅原厅长王大伟一审被判死缓

“感觉太奇妙了!”从C919飞行模拟器上下来,北京景泰小学五年级学生乐乐高兴地说。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该装置对C919飞机的驾驶舱环境进行了仿真,具有与C919一致的驾驶舱布局,体验者可以感受到不同天气下的驾驶舱操作流程。

“00”后工作不满2年拟任副局长?当地回应质疑

构建吸纳更多就业、供需配置有效的就业格局,是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新业态依托于分工细化和技术创新,是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出的新环节、新链条和新经济活动形式。催生新业态、推动新业态发展壮大,对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资讯
杭州亚运村正式开村

理清党的创新理论生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博大的开放胸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将发展贯穿于党的理论创新全过程,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需要坚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评价标准,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以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为研究对象,从新时代改革发展实践中发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作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贡献。要深入研究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什么能引领和推动当代中国发展,为什么能引领和推动我们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两个结合”中理清党的创新理论生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从“六个必须坚持”中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观点方法,系统深入研究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热门资讯